kaiyun(中国)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NO.1
028 - 6391 2858
公园城市新名片|“三生融合” 激活生态底色,碧波永安焕新“城市颜值”
时间:2023-06-15     阅读次数:1243次

永安湖森林公园的前身是永安水库,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一直是成都市近郊的休闲胜地。随着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建设,永安湖的价值日益凸显。作为生物城的绿色核心,它既是与生物产业孵化园交相辉映的一块蓝绿宝石,又是与之协同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产城融合的语境下,以生态引领驱动“三生合一”发展,契合生物城所倡导的“知识+艺术+健康”的城市氛围。同时,将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展现在未来城市视野中,也是建设永安湖森林公园的目标和意义。



01

回应自然


2016年初见永安湖,我们便惊叹于它独具一格的山水格局——湖面平滑如镜、湖汊蜿蜒曲折、浅丘参差环绕、岛湾盈虚有致;更惊叹于其植被的葱茏丰茂——湖区周边保留着上万株生长了50余年的松树林。在未来的生物城城市中心,这里的松林湖泊将会成为公园城市图景中绝无仅有的生态瑰宝。




永安水库原生基底


这片距城市建成区如此之近的森林湖区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多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去挖掘并赋予它更多的价值,让它既能满足生物城未来的公园城市场景需求,又能将这处极美的原生自然完整保留下来。


设计白描图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到,“城市中重要的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的系统,一个是人工的系统,一个好的城市中这两个系统是互相平衡的。而自然的系统并非指绿色的自然,而是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演变进程发展的自然。”自然是一个有机生长的生命体,因此我们也更希望以低影响开发的模式,在自然中融入设计,充分发挥它的生态价值,将永安湖森林最美的原生态景观保留。


尊重现有地形、路径、场地、植被,并通过对场地的反复勘察比对,设计借助GIS、元胞自动机模型等技术手段,对现状自然基底进行保留,确保最小的干预并激活环境的自我织补。


GIS技术对现状进行分析


元胞自动机离散模型(Cellular Automata) 


在已呈现的永安湖示范区范围,我们保留了场地包括松林在内90%的现状乔木,并增植了开花乔木3000多株,使植被覆盖面积达公园陆地面积的80%。


保留林地分析




保留林地航拍


我们梳理林下空间杂草,种植低维护花境。这种复层群落结构拥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中下层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场所,形成了连续的食物链,同时也可避免单一物种导致生境均质化。


建成照片-林下空间


将现状林带作为背景,筛选乡土树种补完生态林带,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构成,快速形成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利用现状谷地种植花海,丰富公园色彩的季相变化,为森林公园的绿色本底增花添彩。




建成照片-增花添彩


坚持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一直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我们以低干扰、轻介入的方式回应场地,与自然携手创造了城市里的森林桃源。



示范区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02

创造纽带


永安湖与生物产业孵化园,共同作为生物城的先期驱动引擎,形成有机联动的双核格局,无论在功能还是形态上,都呈现出不可割裂的互动关系。


永安湖与孵化园


两者之间被40m宽的深圳路分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需要建立两者之间的无缝联系。


下穿绿廊分析


永安湖与孵化园两个地块的设计团队协同工作,借助地势,从孵化园区设置了一条宽60m的下穿通道,完成了两个地块之间的连接。通过这条下穿通道,转眼即可走入诗画般的自然,畅享湖区与森林美景,这也让永安湖与孵化园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下穿绿廊建成照片


在永安湖内部园路的系统设计中,我们采用轻量开发的手法完善园区交通体系。95%以上的现状道路基底得到利用,地形设计尽量维持原有场地高程,随坡就势,土方改造量接趋于0。


园路建成照片


为了实现森林基底最大程度的保留,我们采用架空栈道的形式来构建林下园路体系。建成后栈道长度占总游线的40%以上。这样做一是便于依山就势,联结不同标高的流线;二是形态自由,利于保留现状植被;三是以螺丝桩落柱代替混凝土基础,免除了混凝土基础开挖对地面的破坏。同时,栈道下留出的260mm净空保障了小动物的穿越,有效减少了对现有地形和动植物生态的破坏。


林下栈道建成照片


除地面游线外,420m长的空中飞廊也是设计亮点之一。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寻找到最美路径,选线过程经过十余次反复踏勘和数据采集。空中飞廊提供了一条从主入口游客中心到核心湖区的捷径,也呈现出了我们理想中的诗意美景:如一条红丝带,蜿蜒在水畔,穿梭于林间,信步其上,清风徐来,松涛阵阵;阳光穿过林间的雾气产生了美丽的丁达尔效应,充满着静谧之美。


空中飞廊路径分析




空中飞廊建成照片


03

理水筑境


作为湖区公园,永安湖水环境的营造是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湖体水质恶化,为劣五类水。设计通过源头控制,干扰净化等措施介入,对永安湖水环境进行重新构建。我们借助自然手法,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水体生态净化系统,使劣五类水达到二类水。


湖滨岸线建成照片


永安湖也是全域雨洪调蓄的关键。全区雨洪通过湿地沉沙,经多级过滤后流入永安湖,为园区市政绿化和灌溉提供优质水源。


雨洪设计分析


清澈的湖水和现状地势结合形成了镜池、叠溪、平湖丰富的水景类型,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亲水体验。以水寻韵,以水为媒,这些可观可游的滨水空间,掀起了成都滨水休闲生活新风尚,更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转换。


水体形态分析


水上活动


我们一直把尊重自然作为设计的原则,园区配套服务建筑与自然融合,呈现出内敛含蓄、低调质朴的总体风格。设计利用现状宅基地,顺应坡地地形,以富有东方智慧的建筑思想为出发点,同时运用现代建筑手法来传达传统川西建筑的乡土性,让建筑谦逊的融入山水意境。


建筑设计模式概念手绘


例如在一处伸向湖心的半岛的竹林深处,我们植入了服务建筑。结合现场丰富的地形高差变化,建筑被拆分成若干体量,以架空的形式布置在竹林的缝隙之间,各体量之间用架空栈道进行连接,将对场地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设计采用胶合木结构形式,将小青瓦从屋面延伸至立面再与地面相接,营造出多处望湖的灰空间。清晨,竹枝摇曳,露水浸润了瓦片与地面的青苔,坐于屋前,湖面的雾气蔓延而来,犹如一副宁静、自然的桃源画境。


建筑建成照片


例如在一处伸向湖心的半岛的竹林深处,我们植入了服务建筑。结合现场丰富的地形高差变化,建筑被拆分成若干体量,以架空的形式布置在竹林的缝隙之间,各体量之间用架空栈道进行连接,将对场地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设计采用胶合木结构形式,将小青瓦从屋面延伸至立面再与地面相接,营造出多处望湖的灰空间。清晨,竹枝摇曳,露水浸润了瓦片与地面的青苔,坐于屋前,湖面的雾气蔓延而来,犹如一副宁静、自然的桃源画境。


04

融入场景


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只要走进大自然5到10分钟,幸福感会显著提升。在这个项目里,我们也希望挖掘森林和湖区的特色要素,打造出独属于永安湖的自然场景和活力场景,让市民们唾手可得在都市中回归大自然的机会,获得更高幸福指数。


松果雕塑的设计灵感来自森林本身,这颗松果的原型就脱胎于松林下我们拾到的一颗。林间的松鼠主题儿童活动场地,以轻松的原生态风格乐园,引导儿童感悟绿色自然生活,寓教于乐。


雕塑及儿童区建成照片


为了更好展现生物城的产业特色,我们在文化的表达中融入了更多生命科技,基因序列,医药产业的元素,特别引入了医药文创产品,世界生命科学著名学者系列雕塑。


主题雕塑建成照片


在植物配置上,筛选出本土药用植物进行规模种植,在契合生命医学主题的同时,也可对市民进行医药知识普及。局部引入企业花田的运维方式,联动孵化园入驻企业作为主体来种植管养。


企业花田建成照片


在湖畔上演一场音乐会,在森林里参加一次开学典礼,在山林中来一场亲子定向越野,在水中展开一次国际路亚公开赛。永安湖见证了多元的活动场景与自然发生的丰富化合反应,让成都风格的“生态”与“生活”在这里高度融合,为大众带来了一个水与山融,人与情融、景与城融的公园城市高品质森林湖区。


多元场景


短短的几年间,永安湖森林公园已经逐步达成了城园融合的目标,充分发挥着它作为生物城绿心的都市价值,让自然的蓝绿渗透到生物城的公共空间,也渗透进市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成都市区最近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它让市民便利的获得了亲近自然的体验,也让城市收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红利,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多维转化。


城园融合


作为成都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践行者,永安湖森林公园荣获了2022世界建筑节·中国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也被市民们称作成都的“桃花源”,为天府国际生物城、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又增添了一张新的名片。